愛德華的音樂煉成-專訪音樂監製EDWARD CHAN 陳浩然

edward01.jpg

聽說「演而優則導」,出色的演員似乎順利成章地會成為導演。同一個邏輯,樂壇是否存在「彈、作或編而優則監」?要成為音樂監製,是否音樂了得就足夠了?今次KICKSOUND訪問的人物,正好體現了這個情況。由擔任作曲,編曲做起,他在樂壇經營多年直至成為得獎音樂監製,除卻音樂的造詣外,一齊來看看是否還有其他元素讓他煉成這個音樂的事業-他是著名音樂監製Edward Chan陳浩然。

 

關於Edward Chan:

香港著名音樂製作人,1998年已開始為流行歌手編曲,大學三年級時Edward加入了鍾鎮濤的Wave Music Works,主要負責琴師、編曲工作,並開始不同媒體的音樂創作,包括電影、舞台劇、廣告等。曾與不少歌手合作,如溫拿、譚詠麟、鍾鎮濤、潘迪華、梅艷芳、李克勤、 張學友、郭富城、許志安、鄭秀文、陳奕迅、容祖兒、Twins、楊千嬅、李玟、林海峰、方大同、薛凱琪、周柏豪、HotCha、林一峰、林奕匡、陳柏宇等等 ; 從2004年至今, Edward已在多於160個音樂會中擔任音樂總監

-節錄自維基百科

 

不少公眾對Edward的認識可能源自方大同-他為方大同監製的《15》大碟和歌曲《好不容易》奪得2011年度「叱咤樂壇至尊唱片大獎及至尊歌曲大獎」。但其實在此之前,Edward早已是行內有名的音樂人,有著堅實古典音樂底子的他早於大學時期已經開始流行曲作曲和編曲的工作。近年他更獲唱片公司賞識,成為A&R顧問,負責栽培和推廣歌手的工作。

 

(圖片來源,EMP instagram)

(圖片來源,EMP instagram)

創作團隊的練成

第一次與這位名人見面,他比想像中更健談,但首先掛在口邊的,不是自己的「威水史」,而是他最引以自豪的創作團隊“EMP”。提起他的隊員,Edward每一個也略作介紹,例如「由混音工程到工作室管理都勝任嘅合作夥伴 King Kong」、「獨當一面嘅徐浩、Randy」、「能力好強嘅Ariel仔」等等。整個團隊猶如「英雄聯盟」,各自有大家的強項而又分工合作。他說很喜歡這樣的形式:「個team有個共同嘅 “vibe”,好似係一個傳承」。坦言在這個圈子「搵食」多年,Edward希望為這裡做點事,建立團隊是其中之一:「自私啲睇有個團隊,訓練到幫手係方便嘅;但更重要係你睇返個市場,如果音樂人仲個個『攬住』曬啲嘢唔會有好處,只會搞到青黃不接,技術流失。後生一輩做啲嘢出嚟可能俾人話渣咗,比唔上外國。訓練人才先可以令呢個圈嘅『生態』健康啲!」

 

作為音樂監製,同時亦為唱片公司的A&R,需要兼顧歌手風格和掌握製作的進度,一個創作團隊的確是強大的後盾。不知道Edward是什麼時候「悟」到建立團隊的想法呢?

(圖片來源,EMP instagram)

(圖片來源,EMP instagram)

「最初當然靠個人拼搏,俾市場睇到你有一個定位,或者有啲代表作、個人風格,人地先會搵你啦。當做做下去到某個階段,我意識到得一個人做,好多嘢會『塞車』。加上我係一個“harmony”人,喜歡編曲、寫string、寫structure、寫大band。雖然我本身有寫開歌,但創作旋律方面比唔起例如方大同或Cousin Fung呢啲天才級識得用旋律講故事,所以當我發現呢個欠缺嘅時候,就發掘咗一啲好有潛質寫歌嘅藝人一齊合作。」


謙稱一開始完全不懂人才管理,團隊分工的安排,但由看電影製作特輯受到啓發,「我中意睇人地點做,慢慢搞清楚人地做嘢嘅方法」,成立團隊經歷了不少摸索的階段,Edward承認中間不免會犯錯,幸好隊員都有很多積極的回饋,「佢地會教我好多嘢,點樣去作為一個領導者,做啲咩會啱」,「我發現原來係呢個位置,你係唔可以計自己,你需要諗佢地多啲。」所謂「諗佢地多啲」,由隊員的角度出發,確實係每個領導者需要學習的課題。但從現實角度出發,栽培了一個人才出來,如何留住他/她當然也是一個學問,是純粹靠個人的領袖魅力嗎?「叻人當然唔希望比你綁住啦,某程度上要俾到自由度佢地去闖自己嘅世界。你俾到尊重佢地,佢地出去闖過,會發現繼續留低只係會得到更多,而唔係阻住佢搵其他嘢,歸屬感可能係咁黎。

 

edward03.jpg

製作模式的煉成

edward05.jpg

我們到訪的是Edward位於觀塘的工作室兼錄音室Nova Studio,間隔實用,室內光線明亮,十分舒適。控制室的設備很齊全,但Edward透露平時在家的簡單Mac Mini系統亦處理了大部分midi的工作,團隊成員也各有自己的工作室,這裡主要用作錄音和混音。而母帶處理的工作,Edward會選擇交給另外的製作單位負責,主要是發送到外國的公司處理。錄音房的面積有近2、3百呎,平時可以錄鼓,亦可容納6-8人弦樂隊。房間的聲學效果自然,迴響(reverb)的尾巴稍長,正有利弦樂錄音。室內利用流動間板去控制空間,錄vocal,錄鼓就需要調節。


「其實我自己係度錄string嘅量都多,我做親ballad都唔會programe啲string,因為自己識寫,同埋我都拉咗好多年,拉string嘅夥伴都好就得我,有時手寫又得,俾譜又得。」Edward說,除了錄音這裡也是他的彩排室,如果有live show要準備,自家的場地當然更舒適,因為器材齊備,又不用花時間穿梭其他的場地。

edward06.jpg

 

Edward常稱這個音樂市場是一個「生態」,而他的製作模式本身也呈現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本身是提供音樂內容的創作人,他同時又是代表購買音樂的唱片公司A&R,而不要忘記他也是擁有錄音設備和製作資源的監製。Edward說這個模式是早年自己的一個願境,亦幸得唱片公司信賴而實踐出來。近年的規模可以做得比一般獨立監製大,證明模式確實湊效。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信念,心態的練成

除了是一個音樂人,Edward平時也喜歡看書,特別是研究心理,人類行為的書;他也積極吸收管理學上的知識,期待發揮於工作上。行走樂壇多年,Edward笑說當初都不免經歷艱難日子,遭人欺壓,熱潮冷諷,見盡五花八門的人。「呢兩年,見到身邊團體嘅成長,自己又生活得ok,可以持續發展。最開心係可以俾到機會人,自己又有嘢做。分享成果係好重要,因為你嘅成果並唔係你自己一個嘅努力,有幾多人係背後貢獻。所以人同人之間要有尊重,同團隊之間緊密合作就係我自己嘅信念,只要跟呢個信念去做,就唔使諗太多」,「有時太過小心翼翼,顧慮就會多咗。其實唔需要妄自菲薄,又唔好太自信自己有幾了不起。珍惜周遭人對你嘅 “feedback”,冥冥中就會搵到啱嘅道路。呢個信念令到我百毒不侵,宜家有朋友有團隊,生活得開開心心,亦俾咗勇氣我去探索更多嘅可能。

 

(圖片來源,EMP instagram)

(圖片來源,EMP instagram)

音樂事業的練成

年頭的時候,Edward獲頒電台的監製大獎,事業登上另一個高峰。就此他說覺得更需要將自己「俾多啲」出去,想盡量放下對名利的包袱。於是他積極投入各式與人接觸和分享的活動,包括接受不同媒體的訪問,參與講座,自己亦著手建立了一個Instagram 頻道 “edwardmusicproduction”進行音樂製作的教學,並藉此向樂迷介紹自己作品中的創作成員。像這些打破監製日常公式化生活的活動,早在上年Edward已經樂在其中,包括即興地帶隊前往布拉格錄弦樂!「團隊裏面嘅成員好有成就,相反自己好似好悶,無乜“Happening”。我覺得自己唔能夠停落嚟,想搵啲突破」,Edward形容這是一個“Crazy idea”,但細想下又並非完全不可行,「反正手頭上幾個project都需要錄string,不如集中資源係布拉格完成」。他繼而發揮了超強的遊說技巧,爭取唱片公司的資源外,亦協調了樂手參與。最後當然是滿意地完成了這個「創舉」。

來年原來已是Edward入行20週年,而他也希望進行另一個創舉,就是搞一個紀念演唱會。他笑說回望20年,自己又未界退休年齡,每天想怎樣刺激自己繼續產生新思維:「好開心自己仲係呢個狀態,唔需要太安逸」。

 

 

後記

難得和名監製會面,聽他分享事業上的領會自然獲益良多。我們當然也抓緊機會研究他的器材。對於選擇器材,Edward有一個簡單的心法,「唔需要盲目追求貴價,應該要選擇適合自己,很容易上手的器材。」限於篇幅,以下節錄部分Edward在Nova Studio常用的器材和使用心得,留給同好研究:

(左上:Sony C-800 G,右上:Neumann M149,左下:Royer Ribon Mic,右下:Manely Studio)

(左上:Sony C-800 G,右上:Neumann M149,左下:Royer Ribon Mic,右下:Manely Studio)

Mic: 

Sony c-800 G,「膽好貴,市場上有嘅都壞得七七八八,香港分分鐘得返幾枝。」

Neumann M149, 「大diapham,唱ballad,方大同和陳柏宇都用得多,比較敏感,適合control比較好嘅歌手。」

Royer Ribon Mic,「收mono房聲, mono overhead,vintage感覺強。」

Manely studio,「最值得買,不貴,很silky,力度好smooth,適合女聲。」

(上:Fender Rhodes MarkII 及SSL Mic Pre等,左下:Barefoot MicroMain45/Yamaha NS10監聽音箱,右下:Neve 1073等)

(上:Fender Rhodes MarkII 及SSL Mic Pre等,左下:Barefoot MicroMain45/Yamaha NS10監聽音箱,右下:Neve 1073等)

Fender Rhodes MarkII電琴,「唔中意soft synth聲,一路鍾情彈Hardware真琴,直錄入機。」

SSL Summing、Manley Passive EQ、Crane Song Stereo Compressor,「適合自己,用開,非常熟悉」

Neve1073 mic pre, 「錄成套鼓已經好optimized。」

Barefoot MicroMain45 監聽音箱,「快歌方面低頻幾出,主要用佢check下個low end,無需再加sub-Low。」

 


文:Kenji

攝影:KrisY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

請注意,留言須先通過審核才能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