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壇詩人與聲音機器的密語 ─ 專訪著名音樂人 ALEX FUNG馮翰銘(上)

Photo provided by Alex Fung

Photo provided by Alex Fung

對於熟悉本地樂壇的聽眾來說 ,Alex Fung這個名字從不陌生,出道十年來為多個當紅歌手擔任監製、作曲編曲甚至作詞,音樂造詣毋庸置疑。其澎湃的創作力使他打破幕後製作人的框框,上年更以唱作人的身分推出了個人專輯“樂章”,將傳統中國詩詞結合流行音樂,製作出這張極具風格的概念大碟,大獲好評。今次KICKSOUND有幸拜訪Alex,並參觀其錄音室,與這位樂壇詩人談談他對製作的寄情,並一窺他的“文房四寶”。

關於Alex:

馮翰銘Alex Fung,香港唱作歌手, 畢業於美國著名音樂學院 Berklee College of Music,並於2001年起成為音樂創作人,主要負責流行曲之作曲、編曲、監製,亦有填詞。2003年創立音樂機構”The Invisible Men”。2013年成為環球唱片 (香港)環球唱片旗下歌手,推出其首張個人專輯。曾替樂壇天后陳慧琳、容祖兒做唱片監製,亦常替王菀之作曲。其作品多數為歌手的主打歌,近年在香港樂壇十分受歡迎。他在2012年度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中獲得「叱咤樂壇編曲人大獎」,亦在2013年度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中獲得「叱咤樂壇監製大獎」和蟬聯「叱咤樂壇編曲人大獎」。

Photo by Kawai@KICKSOUND

Photo by Kawai@KICKSOUND

A (Alex Fung)

K (KICKSOUND)

 

 

K:好想知道Alex最近在聽些甚麼歌?

A:最近偶然發現一個蘇格蘭的組合叫CHVRCHES, 聲稱是Alternative(另類音樂)但其實整體感覺很pop,很清新的電子聲。曲風是Indie Dance之類,我覺得音質比起很多流行大碟都做得好 。我覺得現在有個趨勢,一些 acoustic (原聲)的歌會用electronic instrument(電子樂器)去做,哪怕你是一部好舊的MC 50,一部好舊的Jupiter,就是那些 “傻傻的”舊synth(合成器)的聲音,簡單地當它是一件acoustic instrument(原聲樂器)來玩。就不像以前那樣 heavily programed(過度編排)的電子音色,以前的電子音樂我是覺得計算得很精密啊,多姿多彩,聽完一首歌就好像看完一次transformer(變形金剛)。現在的人好像開始回歸簡單,就算是Techno都衍生了Minimal Techno啦。

 

K:平時呢?像你這樣繁忙可以怎樣聽歌呢?

A:通常電腦上iTunes和Spotify是坐下來的時候會去使用的媒體,可以聽歌,看看資訊,例如有誰出碟啊或者有演出啊,又或者有朋友推薦什麼音樂就去Youtube 找來聽。其實真的比較少坐下來慢慢欣賞呢,如果有時間坐下來應該就是做歌的時候,啊,自己駕車的時候會是另一個認真播放CD 的時候。

 

K:最喜歡的藝人或者風格是?

A:其實我比較貪心。小時候學古典音樂——被逼學古典音樂,小學六年級升中學就要考到甚麼演奏級,證書啊,所以我很熟悉古典,但同時又憎恨古典。直到我去美國讀書,而且連大學都選了讀音樂的時候,我又重遇古典音樂的美,所以古典音樂我都一直有留意。古典音樂有很多很好的元素依然留存而且構成近代流行音樂常見的元素。

因為我的職業是一個音樂監製,所以我又有義務去留意著現在樂壇的動態,香港也好,東南亞也好,以至國際的都需要去聽。個人的話我很喜歡Acoustic音樂,技術型的東西我都覺得ok,只要不要太死板像練scale(音階),以彈結他為例的話,B.B. King啊John Mayer我都覺得很ok ,但太技術型像Steve Vai我就不太行。 很學術性的東西我也會聽,一些新奇的聲音我也不放過例如sound design,electronic music。現在正嘗試去接受electronic dance music,像 techno 啊,light techno 啊,minimal techno 啊,house techno啊,progressive啊,有很多,很好玩。好玩在音樂世界很大,不斷都能發現有新的“品種”是我想聽而且想試著放進我的作品裡。

 

K:有很“死忠”的藝人嗎,或者是對你的音樂影響很大的人?

A:如果說有沒有一個藝人是我一直跟隨或者一直影響我的話,可以說是沒有。影響我的人出現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階段。我記得曾有一段時期很沉迷Debussy,會彈很多他的東西,然後我有一段時期很沉迷Neo Soul像Robert Glasper的Black Radio Experience那幾張唱片也是我很喜歡的。我唯一比較不太懂欣賞很hard-core的Metal,不是我覺得這種風格不好,可能只是我沒法連結到那個情緒,很幸運,我的生活裡暫時沒有這麼多的憤怒和需要宣泄的東西。

 

K:剛才你說小時候憎恨古典音樂,但後來大學又選取了音樂,是甚麼驅使了你做這個選擇?那時候開始製作音樂了嗎?

A:憎恨音樂大概是十三,四歲的時候。你知道啦,香港的父母很在意要自己的子女成才,好像這樣他們才有面子,可以耀武揚威一番,最好贏多幾個獎項好去見“鄉親父老”。當時就很討厭原來“學音樂是為了炫耀”這個概念,所以後來有段時間我甚至刻意不去碰樂器。這是一個self identity的問題,我覺得沒有音樂我都不會丟臉,沒有音樂就不等於我甚麼都沒有。

開始製作其實也是從小時候開始,那時候爸爸買了部cassette recorder,是stereo(立體聲)的,我已經開始自己製“mix tape”。怎樣做呢?譬如我可以左和右聲道錄進兩條不同的聲軌,可以是兩首音樂,把它們混在一起,有點像現在DJ mixing一樣。又或者配合當時出外表演常用的一部叫power amp mixer的東西,Yamaha出的,即混合mixer和power amplifier,方便外接擴音喇叭,聲音不太好。那時候不知道為甚麼就覺得每種樂器是應該要分開成獨立聲軌,於是用了部電子琴來“打鼓”,錄成一個stereo啦,只用左邊聲軌,然後右邊就用來錄了個琴啦,接著再用另一個recorder把這兩條錄成一條“鼓+琴”,用同樣的方法再組合bass,一直組合下去,加了很多其他的樂器,最後成了一個音質好差,擺位panning聽起來很奇怪的一首音樂,現在想起來那算是一個arrangement(編曲)的成品。

那時我都不算懂得甚麼叫編曲,就像這樣砌些音樂出來,然後享受我可以在上面唱一下歌,又或者彈另外一些樂器上去。直到大概是中三,四開始,開始懂事啦,沒那麼反叛的時候,我擁有了第一個sequencer(記錄MIDI note用以多軌編曲的處理器),是Roland的MC50, 花了幾千元,只能輸入一萬個MIDI note左右,再多你就已經要把舊的洗掉,基本上編一首歌多點樂器都用完啦,只好儲存到floppy disk裡,然後換張新碟。那個就是我第一個用來編曲的sequencer。編完的東西有甚麼用途呢?像學校有聖誕節,嘉年華,畢業禮啊,有些同學要唱歌,或者比賽我就幫他們製作MMO(伴唱音樂),賺點外快。

 

K:這些經歷對你後來選讀音樂有影響嗎?

A:可以說影響了我很想找一間不是學古典的音樂學校去進修,因為我知道,那些自己摸索的東西只能達到“琴行”的程度,而不是一個專業的程度,又或者說我的眼界還不夠開闊。現在想起覺得有點“亂打亂撞”,當時只是聽說過Berklee很好,但又沒有認識的朋友讀過,所以在“不知道到底有多好”的 情況下還是去了。好在那裡的設備的確很完善,然後我修讀了Music Engineering & Production,真正成為了一個對著很多機器的音樂人,開始懂得錄音製作,我記得那時候還是用一吋兩吋帶剪接的年代呢。

 

K:然後就回香港開始做音樂了?你入行的經過是怎樣的?

A:然後的 經歷有點“新奇”,聽說多數人學音樂返香港通常會先跟隨某個行內人做一段時間,我的經歷很特別──我直接打了電話去唱片公司“搵大佬”。那時剛回香港,行內的情況我不太清楚,腦海裡有個名字叫黃柏高,然後就去打聽他在哪裏,期間找了一個朋友想他替我介紹,怎知他叫我自己查黃頁,可能他不想幫我吧,但我居然傻到真的去查黃頁找到了正東的電話,然後就打去問:“喂,唔該搵Parco”,當然接電話的秘書會問你是誰啦,於是我自我介紹了一下名字,還有從哪裡回來啦,當時我不知道從何而來一股勇氣,我想我現在一定不敢像這樣說:“我呢度有啲幾好嘅demo, 我諗Parco會中意,不如你地聽下先啦”,我其實是這樣得到了入行的機會。那時候其實想他們簽我做一個 ── 現在才做到的 ── 全面的音樂人,一個“singer song-writer,producer”。但我第一個入行的工作就做了許志安的監製,做一首我自己寫自己編自己監製的歌。老實說,以前是不懂得怎樣去為別人監製,只懂得告訴歌手,你跟我唱啦──這樣用了自己的方法,也沒有理會那個方法是否適合個那個歌手,或者是否適合香港個這個市場。

 

K:所以一路靠自己摸索?

A:是的,當然我覺得有人教,而我又肯聽教的話會更好。因為如果有比你更加熟悉這一行的規矩也好,這一行的標準也好,這一行的一些“竅妙”之處,而他們又肯做你的前輩肯與你分享,會省好多自己慢慢摸索的時間。

 

K:那時候已經有自己的個人工作室了?

A:沒有啦,那時我住在將軍澳,工作室其實就是我一個六十尺的房間,裡面有一張三尺的床,旁邊放了一個琴和琴架,我好“長情”的啊,他們還在這裡(Alex邊說邊拉開身後隱藏在錄音檯裡的架,見圖1) 我第一個回來香港之後用來編曲的琴,到現在還能用就是這部東西,Roland XP-30,還有另外下邊那部Tritone rack(Alex打開左邊一個玻璃rack櫃,見圖2)“好正”啊,一部sound module,你看看他的 LCD都已經“收皮”了,但是還能用喔,聲音是完全沒有問題,你看我保存機器還是有一手的。嗯,就是這樣,那時候靠一部G4(蘋果電腦),一個sound module,一個Protools的001就開始了在香港做音樂的生涯。

圖1:Alex展示他的琴及琴架—Photo by Kawai@KICKSOUND

圖1:Alex展示他的琴及琴架—Photo by Kawai@KICKSOUND

圖2:Alex的Triton Rack—Photo by Kawai@KICKSOUND

圖2:Alex的Triton Rack—Photo by Kawai@KICKSOUND

(未完待續,下一篇Alex將會分享更多具體的設備使用心得,唱片製作的點滴)

 

文:Kenji@KICKSOUND

返回網誌

發表留言

請注意,留言須先通過審核才能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