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從事音樂製作的人士,無論是專業或是業餘,用電腦進行編曲或者是混音mixing已經是再熟悉不過。很多音樂人甚至可以在home studio製作出逹發行質素的歌曲。但在傳統唱片製作的過程中,mastering母帶處理則較難在家中完成,原因是進行mastering的監聽環境要求極高,而且器材的價格亦普遍超過一般midi玩家的預算。今次kicksound專程走上AYM mastering studio,與人稱“教主”的資深mastering engineer 楊我華作一個輕鬆的訪談。
楊我華 個人資料: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從事母帶處理及劇場音響設計超過20年,受到業界內許多制作人,唱片公司,電台和劇團的認可和推薦。2003年獲得第12屆香港戲劇頒獎典禮最佳音響設計師獎項,其後於2010年他更成為Dolby Laboratories其中一個國際音響技術顧問。
K: KICKSOUND
A: 楊我華
K: 可以簡單介紹下何謂“mastering”?
A:首先要清楚生產唱片的程序,recording錄音,mixing混音,mastering母帶處理是第三個步驟,第四個當然就是印碟。mixing就是將multi-tracks mix down做stereo track,一張唱片有十首歌的話,可能由不同的producers,在不同的錄音室,分別處理,mastering就是將這些不同因素所導致的聲音差別,調教至比較一致。例如音量上,可能有些歌特別高,有些歌特別低;音色上,不同的歌,高中低頻的差距太明顯。這些情況就在mastering的過程中處理。打個比喻,mixing就好像煮一碟餸,mastering就是負責上碟,上枱,將不同的十碟餸擺上台,讓客人去進食。
K: 有否不做mastering,只做mixing然後就出碟的情況?
A: mastering是整個製作的其中一部分,而且這個過程似乎是無可避免的,因為始終那十隻歌你都會“剪”到一起,放在同一張大碟上。不做mastering只是代表你省掉去找一個mastering engineer來做這件事。(但由於不同的歌曲音量及音質都未必一致)印碟廠始終都會將全部歌曲作一個統一的處理。
K: 現在入行難嗎?你怎樣看現在的唱片市場?
A: 其實大家都在說整個產業在跌,在我來說其實是“轉型”比較準確。以前當唱片公司一有製作就會去找大型的錄音室去處理,因為那裡有專業的engineer幫忙。現在已經轉變成小階段(或”部門”)工作,例如監製會有自己的studio ,混音師會有自己的studio,甚至藝人本身都會有自己的studio。先不要說到底境況是變好還是變差,但處理的方法或模式是在變更中。擁有大型錄音混音台的大型錄音室越來越少,關鍵是電腦的音頻處理變得容易和功能日漸強大。大概十年前 adat已經開始有moduler type recorder 8 channel 加上去,中期有8 channel 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從那個時候開始轉變到現在是多少channel也可以處理了。
K: 怎樣看未來的市場?
A: 接下來一定是針對性的,一定是好專門,譬如有專門錄鼓的studio,你想為一首歌錄一段真鼓的時候,你甚至不用親自和那個人見面,只需要email你自己的鼓demo去,讓他打,錄好後經網絡傳送回來。每個部門有自己的workstation,不用再走在一起了!
K: 正如你所講,電腦讓這些工作容易了,那“角色”會否模糊了? 因人人都可以做,有否影響你專門做mastering的?
A: 角色不會模糊的,可能有人會甚麼都接,甚麼都做,這些是個人的選擇。但我始終專注在mastering上,希望這方面做得好一點,取得應有的優勢;再者,電腦再先進,音樂製作總是牽涉人的因素,電腦提供方便的操作,但代替不了人去作美學判斷,一個好的mastering engineer除了要懂得處理技術上的問題外,藝術上的參與也十分重要
K: 可以分享你現在用甚麼器材?
A: Monitoring- ADAM S4VA, S2X 7.1 surround, Martinsound MultiMax EX, Grace Design M904, Benchmaek VU meter
Workstation- Protools10, Pyramix, Sonic Solution
Processors-D.W VT7 compressor, API2500, SPL PassEQ, Chandler Limited, Tube Tech SMC 2BM, Manley Backbone, Metric Halo ULN-8, Mytek8x192, Lavry DA824, TC 6000, Studer 961
Cables- VOVOX professional series
K: 有什麼器材很想擁有?
A: 首先想起是要升級我的喇叭,但現階段也不是嘗試過太多高階的選擇;之前使用過Focal SM9感覺十分良好,如果我重新design 一個新的錄音室,我一定首選focal,但如果用它來替換我現有的喇叭似乎比較尷尬,我現有的acoustic 環境未能配合,而作為near field的話,它的size又偏大了,可能在monitoring console會挑選SPL 120v系列 及Chandler limited Curve Bender
K: 關於設置個人home studio 有甚麼要留意?可否分享一些製作上的經驗?
A: 其實在家庭環境的acoustic一般情況下好難改動,因為牽涉房間本身的建築設計,但有幾個因素可以留意
1)喇叭距離,有些人會把電腦屏幕放在最前面,喇叭放在後面。其實喇叭應該要盡量放在近自己的位置,最好是伸出雙手就可觸及的位置,原理其實是很簡單的: 喇叭越放得遠,你聽到房間的環境聲多,放得近自然聽到最多的喇叭聲,就像戴了一個大耳筒一樣。2)加sub-woofer低音喇叭會幫整個系統升級,當然要視乎如何調較。有個小竅門是慢慢加大低音喇叭的份量直至剛剛好聽到延伸了的低音。關於要如何調較subwoofer的cross over point,現在太方便了,出了很多audio analyzers(頻譜分析儀) 的iPhone apps幫助用家去分析自己的一套監聽系統。當然這須具備一定的audio知識,要靠自己多去看看書和從實際應用中“修煉”出來。
K: 有甚麼關於mastering的書和雜誌可以推薦一下?“試音碟”你有甚麼首選?
A: 書“Mastering Audio by Bob Katz”
試音碟Song for calibration,其實最緊要要是自己聽得熟的歌或音樂就可以。
K: Headphone有什麼推薦?
A: 現在工作時會用Audio Technica pro700,出外則會用SHURE 535 in-ear headphone
http://www.aymastering.com
撰文:Kenji,Kawai,Colvin@Kicksound